胡适区别于其他民国学人最显著的表征就是他的独立自由与怀疑精神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16

  胡适先生作为第二批庚款留美生,在那里度过了7年,先后就读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胡适的心中的位置可肩比北京大学,但哥伦比亚大学却未必这样认为。

  当时哥大一个教授曾说:胡适能教什么?在东方学系中,当时西方独推伯希和。而西方学者对胡适等,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害怕自己的饭碗被夺走。而胡适的个性又从来不会和人抢东西,这点当时傅斯年也曾这样评价过他:要叫胡适和别人抢东西,胡适是万万做不来的。

  在50年代的纽约街头,满大街都是这些军、政、学人,当时要谋到一份工作,很不容易,如朱经农。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对这些东方学者也不是很友好,这点胡适也明白,他给老友赵元任的信中也谈到:这些人一是属于前进分子,气味不和,二是他也不愿意和人竞争。这两点也使得胡适最终决定回台湾。

  胡适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先生的信徒。在20世纪,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方向的有两位外国先生,一位是英国的罗素,另一位就是美国的杜威。20世纪近代著名知识分子许多都是这两位哲人的门生,如徐志摩、陶行知等。

  实用主义强调证据,提倡凡事要用证据来说话,既唯物也唯心。而胡适一生始终笃信其中,他也留下了许多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凡事请拿出证据来;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

  而胡适也继承了清朝的朴学传统,极其讲究考据,胡适是有很强的考据癖的,他曾说任何学术都逃不过考据。胡适的这种坚守,也使得他很难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下卷,他不像冯友兰那样,想好了就写,中间有出入,再推倒重写,胡适的理性和实用,再加上他使美归来后社会世俗占据了他绝大部分时间,基本就是开会、会客、聊天,又因为爱惜羽毛,故很难再有学术突破。

  但是,胡适是但开风气不为师,他开创的学术范式,如《中国哲学史大纲》,开启青年学生无数法门,他的这套方法论,青年久用不衰,使得胡适弟子基本都是后来学术领域的开山人物,特别是傅斯年和顾颉刚。人们有时把胡适称为“现代孔子”,可见其学术地位真不是吹出来的。

  正是胡适这种强调证据的特性,使得胡适和胡适思想很难被当权者利用,因为胡适先生一句话——凡事请拿出证据来,就能揭穿一切。所以胡适始终顽强地矗立着,这位令当权者忌讳的学人,对他是弃也不是,用也不是,总之就是异常的扎手,关键当权者还不能绕开他,又不能忽视他的存在。总之,他是一个令当局者头疼的人物。

  胡适思想还有一个特质就是怀疑。他主张任何一切——人、事、物都是可以怀疑的,可以大胆的假设,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小心的求证。而胡适的这种怀疑态度和怀疑精神,也使得他避免了傅斯年的悲剧。他把这种怀疑精神也教导给青年学生,主张青年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这个“为什么”上。

  而对于领袖蒋介石,和傅斯年不同,胡适对于蒋介石的话也并非全信,因为领袖的话,也是一个有待证实的真理。

  除了这些,胡适还提倡改良,强调理性,主张渐进,倡导宽容、容忍,不拉仇恨,经历欧风美雨的他,始终做【世界公民】。

  胡适及胡适思想的沉浮与荣辱,也和国运升降成正比。殷海光曾有断言:当胡适处境艰难而胡适思想被人人喊打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陷于不正常的艰难窘境之中;当胡适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胡适的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则走向通往自由的健康之路。

  殷海光的线年代批判胡适时,学术和思想停滞不前,80年代胡适回归时,社会则是文艺复兴时代。而梁实秋先生给胡适的悼文《但恨不见替人》,也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