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徽州“塘三彩”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13

  古塘彩糕制作技艺是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潜口镇古塘村已传承三代左右,技艺流传达三百余年,其糕体洁白,伴有青、红果脯丝点缀其上,故称其“彩糕”。

  百余年来,在徽州区广袤的乡村,人们做、食、互赠彩糕,祈吉送福……古塘彩糕之于徽州区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地理和饮食范畴。它融入生活,孕育文化,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一次去古塘村,并没有得以径直奔赴目的地。出于种种机缘巧合,让我们绕着澄塘行政村小小兜了一圈,时间虽短,却收获诸多惊喜。

  澄塘村辖澄塘、陈村、古塘、盛塘4个自然村,毗邻潜口民宅和唐模古村落,潜歙旅游公路、徽州绿道穿行而过。近年来,澄塘村围绕“农耕澄塘”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种养业,做大做强“菜园、玫瑰园、桃园、草莓园”,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特色村,积极拓展延伸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链。

  车子驶入村中,远山如黛,村道蜿蜒,如同一条缎带点缀在山地田野,一排排屋舍散布其间、错落有致……路旁的雪里蕻,生长态势良好,亟待续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澄塘腌菜的传奇。

  当天下午,阳光洒向大地,丛云掠影在汪承发家门口的池塘镜面上匆匆流过。围着这一方碧池,徽州院落、入冬老树、蔬菜园地、忙活的百姓、可爱的“村宠”……有机构成了这一幅天然田园画卷,令人如痴如醉。

  人在村中行,仿若画中游。古塘,如一位旷达潇洒的隐士,在这绿水青山之间静心休憩、不显不争。生于斯,长于斯,在与这片土地的相处过程中,古塘人的性情不免会受其影响——同样养成了质朴、勤劳、善良、纯真的优良品质。

  这座传统村落,静静地守望在这古老的土地上,这里的一切将化作浓浓的乡愁记忆,最终漫漫涌向人们文化上的故乡。

  “来啦,快进屋,这轮彩糕马上蒸好,等会儿先尝尝……”古塘彩糕市级非遗传承人汪承发隔着老远便开始热情地招呼我们。

  只见他们夫妻俩固定模型,然后筛米粉、撒桂花,层层筛满之后,利用特制的工具抹平、打线,再点缀上徽州特有的青红果脯丝,上锅蒸制,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小孙女偶尔也会凑近看上一会儿,庭前屋内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古徽州时期,大年初一,全家吃“初一朝”,装盘(又称水果盘)摆在桌上,内置四面瓷盘,盛有各种糖果。先吃鸡蛋或者蜜枣煮栗子,吃彩糕也不可少。因此,在古徽州过年时,家家就有吃糕的习俗,寓意着“高福高寿度吉兆”,为来年祈福求运。

  古塘彩糕用料虽然只是农家常见的大米、白糖、桂花和芝麻等,但要想手工制作的彩糕地道好吃,生产流程便比较复杂,工艺独特,全凭祖传的技艺和经验,一般人是学不来的。

  蒸糕间隙,汪承发夫妻俩待我们如同亲人一般,热情攀谈。汪承发介绍,他们家做彩糕是从他的爷爷奶奶开始的,“古塘彩糕在我们当地叫菜糕,由于口口相传,发音各异,现在也叫做彩糕。早些年,奶奶在家全心做好彩糕,爷爷则负责挑担外出销售。以前我们小时候是拿来拜年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就把彩糕当作点心品尝。”

  传承三代的做糕特制工具——檀木和红木的木杖、刻有“五子登科”的抹平铜片、铜制划刀,如今在汪承发的手中依然延续着古塘彩糕技艺的独具匠心。

  “做出彩糕不难,但做好彩糕不易。我们家就是做糕的,所以我们耳濡目染,很容易做出彩糕的样子,但要是做的好吃,那是需要多年的锻炼和研究的。”汪承发说,彩糕好吃的关键在于,其一是粉的湿度,其二便是彩糕的蒸制时间。“我一开始判断蒸制成熟的程度是根据水蒸气升起,上绕屋顶盘旋即可,现在手艺娴熟了,只要我一闻到那个味道,就能判断这锅彩糕是否火候到位,但具体那个味道是什么,我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准确。”

  彩糕蒸好出炉,汪承发夫妻俩与小孙女同坐在院中的一条长凳上,喜滋滋地品尝起来,我们也受邀其中,那种“甜蜜蜜、香喷喷”的传统滋味融化在舌尖,瞬间温暖异乡人的心窝。

  作为古塘彩糕市级非遗传承人,汪承发也常常被邀请到当地的节点活动、体育赛事、特色市集等现场进行非遗技艺展示展销。

  “前段时间,市里举行环黄山公路自行车赛,我们也被邀请去了。很多人来围观,我们的生意也好的不得了。”汪承发满脸笑意地说道。

  话未落音,汪承发的妻子接过话茬,“生意是好的不得了,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往那里送,都不够卖,每次一下子就被他卖完了。”

  由于是手工制作,汪承发夫妻俩对工艺把关甚严,他们表示,期间还拒绝了很多政府或者活动方的邀请,担心匆忙之间不能做出地道好吃的彩糕,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临近年关,周边乡里预订古塘彩糕的越来越多。汪承发说,“现在预订至少得提前三天,不然我们真的赶不及制作。”

  出门告别之际,一个大哥骑着三轮电动车向汪承发院中驶来,熄火车停,便从汪承发手中接过满满两大提“古塘彩糕”。这位大哥告诉我们:“这周围很多村子都来找他们家买糕,甚至几代人都吃他们家的彩糕。我是本村人,更不会到外面买糕,外面做的糕品质难以保证,差的太远了。”

  凛冽寒冬、暮色四合,但古塘村中却不乏融融暖意,汪承发夫妻俩执意为我们送别很远……

  短短一个多小时,我从一个访谈者变成了受访者,从一个异乡客变成了归乡人。此时,我想家了;此时,我也算到家了……

  或许,这便是“了不起的乡村”,其间流淌的不仅是乡愁,还有延绵不绝的文化和情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